新中国成立初期,为了彻底根除甘陇马家军残余力量,确保区域的长期稳定并加速投身经济建设,中共中央决定在兰州设立甘肃省委,以便于加强对甘肃的管理和发展。甘肃省委当时由西北局领导,张德生担任甘肃省委的首任书记,而孙作宾则担任副书记。张德生是陕北红军的骨干人物,具有坚实的军政背景。从1949年到1952年,他连续三年主政甘肃武汉配资网,担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同时,还兼任甘肃省政府副主席和甘肃省军区政委,堪称甘肃的“绝对一把手”。
那么,随着第一届甘肃省委的成立,除了张德生,还有哪些领导成员担任了甘肃省委的要职呢?在中央的指示下,甘肃省委成立之初,常委会成员共有9人。孙作宾担任副书记,其他常委则包括王世泰、强自修等人。第一届甘肃省委的成员配置,体现了中央对甘肃地区的高度重视和对西北稳定的战略布局。
孙作宾,是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委的创始人之一。在1932年,他便成为了中共甘青宁特委的委员,并一度担任甘肃工委书记。甘肃省委成立后,孙作宾长期驻扎兰州,除了是甘肃省委的副书记外,他还兼任了西北局统战部副部长及甘肃省统战部长等职务,在甘肃的政治舞台上,孙作宾的地位仅次于张德生。1954年,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时,孙作宾调任西宁,开始担任正部级的国家职务。
紧随其后的甘肃省委常委是王世泰,他曾在革命战争期间从事重要的军事工作。在西北解放的前夕,王世泰参与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,做出了积极贡献。建国后,他担任了多项要职,如甘肃省军区司令员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。虽然他参与了许多文职工作,但因为未能担任军衔,他的职位始终止步于副部级。
展开剩余69%第三位常委霍维德,来自陕西绥德,是陕甘边根据地的重要创立者之一。在红军时期,他曾是陕甘边特委的委员,并且深得刘志丹的信任。新中国成立后,霍维德先后担任甘肃省副省长和甘肃省委第二书记,并且在甘肃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徐国珍,甘肃天水人,是一位开国少将,也是甘肃解放的重要功臣。他参与了宁都起义,并在红5军团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。徐国珍负责甘肃的军事工作,特别是在兰州和天水等地的军事设施建设方面,他发挥了关键作用。西北军区撤销后,徐国珍出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,并被授予少将军衔。
第五位常委是强自修,这位出身陕甘宁边区的革命将领,曾任洛川特委书记等职。甘肃解放后,强自修负责甘肃的行政工作,曾担任兰州市委书记,深得当地人民的敬重。
第六位常委是陈成义,甘肃兰州人。陈成义在24岁时投身革命,曾多次遭受敌人的拘捕,但始终不屈不挠。经过艰难岁月,他成为了甘肃工委书记,并随第一野战军进入兰州,最终担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。可惜,1957年因病去世,年仅42岁。
第七位常委魏怀礼,陕西安定人,曾是工人出身的革命者。他在抗日战争中,参与了吕梁区委的建设,建立了游击队并推动土地改革。新中国成立后,魏怀礼历任甘肃省委组织部部长、西北局劳动局局长等职务,位居副部级。1970年,他因病去世,享年61岁。
第八位常委许光达,湖南长沙人,红二军团的名将,曾留学苏联,担任过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等职。虽然他曾在甘肃短暂工作,1952年甘肃省委改组后,许光达调至中央,成为了我军的装甲兵司令。
最后,第九位常委是杨和亭,陕西安定人。他曾长期在甘肃工作,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,如陕甘宁边区的特委委员和临夏军分区政委等职务。在甘肃解放后,杨和亭成为了甘肃省常委,之后转任新疆工作,最终担任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,并于2003年去世。
总结来看,新中国第一届甘肃省委的领导班子,不仅涵盖了革命年代的英雄人物,还有三位正部级干部和一位开国大将,他们都在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至今依然被人民铭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